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1章 触动人心的作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创作手法并无新奇之处,风格传统、平实,一点也不讨巧。



    佟钟贵曾在看稿子的时候,和林为民沟通过这个问题,对比他以前的那些来说,《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太朴实了,可能很多喜欢林为民的读者看了会有些不适应。

    可现在都九十年代了,再求新、再求变,不仅是很多作家求不动了,连读者也不喜欢看了。



    阅读阈值这个东西,提上上来容易,但降下去很难。



    《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注定了它不是一部如同《白鹿原》那样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诗,它就像是一条溪流,只要读者愿意阅读,就会不断的冲刷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日益浮躁的这个时代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感动。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学作品的厚重很多时候并非是作品本身带来的,而是万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一份真切的力量。



    林为民也坚信,读者的口味并非一直都是一贯且单一的,除了它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好看本身也很重要,林为民自信《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内核是足够打动人心的。

    刊物上市后的头几天,当期刊物所引发的舆论和影响是看不出什么水花的。



    直到一周时间之后,开始有读者来信寄到编辑部。


    自一月的第一期刊发了程忠实的《白鹿原》,第二期、第三期《当代》的销量都维持在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比之去年这个时候平均高出了近三十万册的销量,这当然跟刊物刊载了《白鹿原》这部爆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月份的第四期《当代》,编辑部同样寄予厚望,因为这一期上刊发了林为民的最新作品《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的情节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个还没成年的临时代课老师为了一句承诺而付出千辛万苦的故事。


    “其实并非是这部的风格朴实,你所感觉到的,实际上是这个故事带给你的。这样一部讲述农村教育内容的,注定了它的故事不会跌宕起伏,风格也不可能多么华丽动人。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不缺吸引人眼球的文学作品,我们疯狂的吸收着一切外来的新鲜事物,反应到文学创作和鉴赏上,同样也要求新求变。

    平实,恰恰才是这类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小佟,你要记住,海面上的风浪永远不及海底的暗流涌动来的凶猛。”

    配合上贝勒府门口那几位精气神十足,刚退伍的兵哥哥,可信率飙升。



    时间一晃到了四月初,《当代》第四期正式上市发售。

    第481章 触动人心的作品 (第2/3页)


勒府,柬埔寨的亲王放到中国也就是个贝勒级别,现在贝勒府重新装修一下给他住,也很合理。

    第四期《当代》发售一周多时间,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读者反馈已经越来越多,在编辑部收到众多读者来信当中,学生来信的比重非常大,反馈也是最强烈的。



    其中有一封读者来信引起了编辑部和林为民的兴趣。



    “……中国贫困地区的报道总是洋溢在各大媒体的头版,有时候我们似乎对这种情况已经感到了麻木。我时常也会看到些民生问题的报道,心里纠结痛苦的时候,也感觉到万分的无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la)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