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关灯
护眼
字体:

武宗死亡真相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武宗死亡真相 (第1/3页)


    明武宗朱厚照之死,一直是个不解谜团,史家各有看法。

    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落水病死说和江彬谋杀说。



    按史料记载,正德去世前大致经历如下。


    正德十五年九月,武宗南巡结束,自江南返回北京。路过今江苏淮安清江浦时,乘舟游玩,不慎落入水中,虽被救起,但也呛了几口水,大约还受凉得了感冒。



    三个月后,正德十六年正月,朱厚照兴致勃勃地主持了献俘大典,“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可见此时他身体状况还算不错。

    三天后,朱厚照按惯例到北京城南郊祭祀。正跪拜天地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不起,众人手忙脚乱将其送回宫,御医入大内诊视。



    又过两月,正德十六年三月初七,武宗下旨告诉群臣他亲自主持殿试,诡异莫名的是,仅仅几天后,三月十四,武宗病情突然恶化,当日便龙驭归天。


    这,就是明史中极为著名的一桩历史疑案——“朱厚照死因之谜”。

    无独有偶,晚清时期,光绪帝也死的不明不白。



    光绪元年(1875)正月,光绪皇帝于紫禁城太和殿即位登基,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深知太监掌权的危害,所以在皇宫门口特地立下了一块石碑,石碑的内容是“太监不得干政”。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到后来不但他的石碑被太监王振移除,他防止的太监干政问题也愈演愈烈。

    猖獗的太监权势



    说到明朝有权有势的太监,那可真是数不胜数,王振、曹吉祥、汪直、张永、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


    其中当属刘瑾、魏忠贤的权势最为可怕。

    刘瑾是正德年间的太监,他的权势可怕到了什么地步呢?当年大臣们上呈的奏折,分别有两份,一份是给正德皇帝,另一份是给刘瑾。



    这也是为什么刘瑾被称为“立皇帝”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即便是在讲究多子多福的古代,这规模也算是十分庞大了,明朝十六帝中,就属他子嗣最多。苦孩子出身的他,深知生活不易,因此在给儿子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外,还参考历朝历代的得失,重开分封制,将除嫡长子朱标以外的诸子分封各地,让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优渥的资源调配下,二十六个儿子中除两人夭折外,其余二十四人都活到了成年。可正如“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俗话所说,很多天性不是后天教育能改变的,要不然在教育子女上也不会出现“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这种人类迷惑大赏的行为了。加上有老爹特意提供的种种特权加持,这群天潢贵胃充分将人性之恶,将作死的能力发挥到了及至。于是乎,被迫自尽者有之,谋朝篡位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谋逆被废者有之。



    本文内容接《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诸子的人生百态(上)》,从明太祖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开始往后介绍。

    十四子朱楧



    朱楧,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十七,生母郜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汉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肃王,藩地陕西甘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肃、辽、庆、宁四王同日之国。朱楧“以陕西各卫调戍士马未集”故,暂驻平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初三,移藩甘州(今甘肃张掖),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为九大塞王之一。



    当时,曹国公李景隆正奉命整饬陕西属卫士马,明太祖特命将陕西行都司所属的甘州五卫,及肃州、山甘、永昌、西宁、凉州诸卫军马,交由朱楧整饬。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这过程中树立起了自己在当地的权威。无论在甘肃军民还是外夷心中,肃王都有着很高的威望。比如关西七卫中的安定卫,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建立的。老朱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放心和满意的。


    肃王初封地——张掖古城夜景



    建文帝即位后,面对削藩,为消除朝廷疑心,朱楧上疏主动请求内迁,获准由甘州迁至兰州。兰州在明初只是边陲小城,肃王的内迁,促进了兰州经济的发展和兰州地域文化的兴盛,却也使得明朝在西北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关西七卫逐渐丢失。

    明成祖即位后,朱楧为避免遭受打击一直小心谨慎,有"居国能安靖循理"的美誉。先是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初一到京朝觐新皇帝,承认四哥的帝位。之后又于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入京朝觐。即便如此,也会因小事而遭到明成祖的敲打。



    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朱楧薨逝,享年45岁,朝廷赐谥曰庄。



    十五子朱植



    朱植,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生母韩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于加强塞防需要,改封为辽王,藩地山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广宁以宫殿未成”故,暂驻大淩河北。结果辽王府建建停停直到,明太祖去世依然没有完工,只得在大凌河以树栅为营,建造一个简易的宫室供朱植临时居住。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因辽王朱植的封地靠近燕王朱棣的封地,建文帝唯恐辽王成为燕王的同盟,故召辽王至京城,削其护卫。朱植虽然没有被废,却也形同被圈禁了。



    待到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朱植终于恢复自由身,不过三年的软禁生涯使得他变得极为谨慎,深知拥兵于外是祸不是福,于是“以辽地荒远,经涉海洋,馈运为难,固请改国荆州”。同时表示广宁乃是军事重镇,大军一日不可或缺,为国家计请留广宁三护卫备边,所以护卫力量从荆州别给一卫备使便可。



    明成祖剧照



    当年九月初九,朱棣下诏辽王朱植移藩荆州,将当年隶属于湘王朱柏的荆州中护卫改隶辽王。十二月初四,朱植之国荆州。永乐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赴京朝觐。即便如此谨慎,依然逃不脱被削藩的命运。永乐十年(1412年)二月二十五,辽王朱植有罪,削其护卫及仪卫司,止给军校尉三百人供其使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辽王朱植薨逝,享年48岁,朝廷赐谥曰简。



    十六子朱栴



    朱栴(音zha



    ),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余贵人。朱栴晚生了九天,正好错过洪武朝的第二次大分封,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进行的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庆王,藩地陕西宁夏(今宁夏银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因“宁夏以粮饷未敷”故,暂驻位于庆阳以北的古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



    朱栴在韦州一住就是9年,在此成婚生子。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宁夏军卫建制得到完善,屯垦经济发展和边塞大局稳固,才正式移藩宁夏镇城,暂时以宁夏卫衙署作为临时王府。



    躲过了建文削藩的朱栴,却没能躲过明成祖的软削藩,在镇守太监等的监督下,藩王权力被削夺,处境大不如以往,逐渐沦为朱棣复祖制的点缀。为求自保,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朱栴一次次上书请求内迁,结果每次都被朝廷以“不违祖训”加以拒绝。晚年甚至为此郁郁成疾,一病不起。



    庆王朱栴画像



    在老朱的有力栽培下,大明的初代亲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不管品性如何,文学造诣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的。史籍称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和书法”。著作有《宁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闺情》1卷,自编的《文章类选》、《增广唐诗鼓吹续编》等共5种。



    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思乡成疾的朱栴薨逝在位于宁夏的王府,享年61岁,朝廷赐谥曰靖,安葬于韦州蠡山之阳。



    十七子朱权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宁王,藩地北平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国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辽王),西接宣府(谷王),南襟幽燕(燕王),为塞外重镇,北平行都司所在。算上直属的营州三护卫,及北平行都司所属的卫所军,朱权手底号称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是一只强大军事力量。他到任后,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可成也兵强马壮,败也兵强马壮。靖难乱起后,南京的建文帝害怕他倒向朱棣,派人召其回京,因抗旨不尊而被削三护卫。随即被早已对宁藩实力垂涎三尺的燕王朱棣所裹挟,被迫随其起兵造反。



    朱植算是明成祖靖难的合伙人,然而靖难之后,平分天下的许诺未获实现,反而被迫迁藩南昌,甚至连移镇南昌都是斗智斗勇换来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在北平行都司中颇具威望,在靖难军中也有一定影响力,故不得不防。永乐元年(1403),包括营州五屯卫、开平卫、全宁卫等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内迁,大宁故地几乎被弃,逐渐被兀良哈三卫所占据。



    宁王朱权剧照



    被改封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即韬光养晦,建造书斋,弹琴读书于其间,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之中,一生著述颇丰,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二卷,写成《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作有至少12种杂剧。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权见这个侄子比较仁厚,于是出言试探称“江西非其封国”。可一向宽厚的明仁宗,对此非常坚决地顶了回去:“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国,不与封镇各王例同。盖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余年为国南屏,非封镇而何惟?叔审之。”(《明仁宗实录》)



    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宁王朱权薨逝,享年71岁,朝廷赐谥曰献。



    十八子朱楩



    朱楩(音pia



    ),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生母周妃。朱楩可谓是明太祖诸子之中人生经历最丰富的一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岷王,藩地陕西岷州(今甘肃岷县),连护卫也被命名为西河中护卫。可太子朱标去世后,局势突变,出于安抚云南,削弱西平侯沐家影响力的需求,老朱将他改封到云南布政使司云南府(今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岷王府在云南开建,却因遭到沐家二代目沐春的抵制而停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初三,朱楩正式之国云南。朱楩与沐春之争一触即发。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刚取代大哥沐春上位的沐晟,借机控告朱楩多行不法,借建文帝的刀杀人。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楩因此被贬为庶人,全家发配漳州监禁。



    明成祖称帝后,朱楩也从漳州回到南京得以复爵,随即在小舅子左都督袁宇的保驾护航下重返云南。显然明成祖对沐家势力的膨胀也大为不满,打算兄弟联手干翻沐晟。然而朱楩实在是不争气,在沐晟“所为卤莽,间信小人,干犯岷王”的攻势下很快再次败下阵来,加上在云南多有不法,惹得四哥极不满意,被削去云南三护卫。最终落得个被召回南京,黯然退出云南的结局。



    明仁宗朱高炽剧照



    朱楩在南京一待就是十几年,直到侄子朱高炽即位,才又给他安排了个去处——湖广小城武冈州。洪熙元年(1424年)四月,朱楩之国武冈,悲剧的是这里依然没有瑰丽的王府供他栖身,只得寄居在武冈州衙,直到宣宗朝才得以修建王府。



    更为寒碜的是岷府的岁禄。按《皇明祖训》规定,亲王岁禄一万石,可因云南“粮饷不敷”,老朱给朱楩的岁禄定仅为六百石,这待遇只和奉国将军齐平。经过永乐朝、正统朝两次加俸,也才仅仅一千二百石,仅有正常亲王岁禄的八分之一,连个首封郡王的岁禄都比不上。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二十九,岷王朱楩薨逝,享年72岁,朝廷赐谥曰庄,为明太祖诸子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十九子朱橞



    朱橞(音hui),生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十四,生母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谷王,藩地北平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十二,正式之国宣府。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战爆发,封地离北平近在咫尺的朱橞,陷入进退两难之中,思来想去干脆放弃藩地,带着自己的部分护卫力量,径直奔南京而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军兵临城下,在南京优哉游哉当着富贵亲王的朱橞再度面临抉择。六月十三,被策反的朱橞与李景隆,打开自己镇守的金川门,放靖难军入城。



    作为南京首义功臣,朱橞及其部众自然得到了自家四哥的大力嘉奖。不过宣府离明成祖的老巢北京距离过近,基于他的表现,自然不可能放他回去,以免被背后捅刀子。是以将谷藩迁移至长沙,让自家十八弟好好的去享受花花世界,当然护卫力量也是要削弱的,宣府中护卫改称长沙护卫继续护卫他,其余两护卫改编成普通卫所。



    宣府古城



    洪武三十五年(1403年)十月二十二,朱橞正式之国长沙。定居长沙之后,仗着四哥的宠爱,横行无忌,不但“长沙之民苦之”,连朝廷重臣也遭其毒手。永乐十四年(1416年),甚至发展到密谋造反的地步。结果被其护卫军将领张兴,和胞兄蜀王朱椿告发。



    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朱橞谋逆故,被削爵为庶人。同时累及两个已经封爵的儿子被废,全家发配直隶新安卫(今安徽歙县)。



    由于被贬为庶人,各种史料没有记载朱橞卒年,不过通过《明实录》的记载,可以旁证他死于正统元年(1436年)或稍前几年。



    二十子朱松



    朱松,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二十三,生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韩王,藩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阅读家有美妻好种田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la)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