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点点繁星
还是程大人的豪言解了惑:“江南素以富足闻名,本帅此番往征,严令诸将约勒部属,敢有劫掠者立斩。但凡有江南士民所献资财,亦或伪朝官产,皆由本帅亲军输运,直抵京师呈于圣上。车驾则还吾元帅府西郊较场看守,决不顿留京中,不劳司隶诸卿费神。”
言罢,众人欢呼震天:“王师南征,秋毫无犯!”
“哎,所谓王者不死,虞舜烈风雷雨不迷,光武河冰结,昭烈跃檀溪,康王渡泥马,其实襄阳能守住,还不都是今上的福分。那些大臣,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莫这般说,你不曾听说,这位程大人是今上身边武侯、青田一般的人物,太祖皇帝取长安入燕京的时候,他就在襄阳修筑城墙、囤积粮草了,永昌元年,便看得永昌三年襄阳有这般大战,怕不是未卜先知。”
“这个,永昌元年,在襄阳修战备,还不是为了今上,天下看来还是姓李的罢……”
“这就难怪程大人被今上信用了。”
“小声些,这等大逆不道的话也敢说,不想活了?”
但当代史学者如果撰文夸赞《顺史》编纂得当,一定会被无数的声讨淹没,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程系列传,通读全篇,一个忠贞不二的建国元勋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无论时人笔记,还是近年随着牛佺墓被盗而流出的牛氏日记,都记载了程大人在大顺革命时期最关键的襄阳会战期间发生了不可救赎的动摇。
《程系列传》中指出,程大人在襄阳之役有两大功劳,一是在战役最关键的时候发现了清军阵线的弱点,力请世祖从小北门出城反击,终致襄阳大捷,居功至伟;二是与襄阳府尹牛佺大人出资募集死士,准备在襄阳不守的情况下护送世祖出城,忠心可鉴。
但考诸史料,难以理解的是,当世祖出城之后,这批本为担任护卫的死士却在程、牛二位大人的带领下控制了城内的制高点和军械仓房,并将留守部队缴械,还举着白旗打开了清军最为密集的大北门……
当然,程系后人给出了完美的解释,死士占襄阳是为了肃清内奸,开大北门举白旗则是迷惑清军减轻世祖出击压力的高深谋略。如果当时清军不是已经溃败,襄阳一战会是什么后果?程大人的后辈一定会告诉我们,清军慕先辈盛名,定是骑马入城后滚鞍下马就降,来几个降几个。
当然,很多历史学家以充分理由怀疑《牛氏日记》的真实性,最重要的也是不可辩驳的理由就是,牛佺吃饱了撑得把这种自己也有责任的事情记载在日记里,因此,在主流的说法里,襄阳依然是众志成诚、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纪念的典范防御战例。
——摘自高熊《永昌三年》
“骑队,突击!”
伴随着旗牌官的挥舞,大名府各县马弓手和马捕快组成的骑队向清军发起最后的冲击,轻骑所过之处,清军被弓射、刀砍、棒砸,死伤惨不忍睹,阵线完全崩溃。
北伐的顺军本已将大名一带的清军完全击败,趁势北上保定府。谁料正与守军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魏野王世子朱燻鴖被装上囚车的时候,凤阳府尹正捧着一本小册子对师爷说:“这废明的勋贵也太没文化了,看魏野王子,竟然叫燻鴖,他爸爸不知道鴖是蚊子吗?”说着大笔一挥,在小册子“朱燻鴖”三字上圈了个圈。“看他刚才那样儿,真以为本大人不认识他鸟名字?”
大顺永昌五年正月,汉阳城外冠盖云集,达官齐聚,为出征江南的淮南留守程系大人送行。前军十日前已南下,左右两军亦分路继进,程大人今日是领亲军出京。一心饱览锦衣绣甲良家子的仕女都失了望,程大人的亲军竟是三百辆空空如也的大车。
凤阳府大堂上,我呈上名剌家谱,那个摇头晃脑的府尹看了半天,大概不知道我的大名朱燻鴖该怎么念,又把名剌交给旁边的师爷。师爷毫不犹豫的问:“朱熏鸡,你是前朝宗室?放你的狗屁,我游幕这么多年,帝胄也不是没见过,什么天启皇帝朱田松,万历皇帝朱立勾,哪有叫熏鸡的?你骗谁呢?”
我刚要解释,摇头晃脑的府尹大人一拍桌案:“冒充前朝勋贵,谋图牟利,有伤风化,发配充军填边塞!”,两个捕快上来就把我打倒,等醒来的时候,已经在牢车上了……
虽说程系大人的淮南留守职责是为南征各军操办辎重粮草,无须亲自上阵杀敌,只是不带一兵一卒南下,似乎也过份了些。
趁着别人不注意,白大人转头向身边的一个牙将:“这三百辆大车上的暗厢,哪怕只坏了一个,我也要你的脑袋来换!”
“那个自然,听说永昌三年襄阳城的老鼠,现在都是吃七品俸禄了。”
望着源源开出京城武昌的大军,此时酒楼上已经议论纷纷了。
“你们听说么,这次带兵出征的,是守襄阳城的程大人,那是今上最信用的人。”
渐渐的,我也淡漠了,什么大明?我只要活着就好了。但是事情总是出乎我的意料,闯贼又打回了凤阳,不过没再翻烧祖陵,反而设坛烧拜,派兵驻守。
又过了两天,闯贼的官衙发了公告,募寻前明皇室,并说大顺定鼎,恩泽前朝,来应者定有恩赏。我有点心动了,向寨主告了假,带了家谱,写了封名剌,直奔凤阳府。
历史的点点繁星 (第2/3页)
甚至经历了土匪攻寨的战斗,还曾亲手放箭射倒了一个匪兵。没见过的,只有我大明的王师。
“……若说襄阳大战,听说也是险到了极处,太宗皇帝的救兵,在荆州被鞑子兵阻住,襄阳城里看看粮食弓矢火yao都尽了,城中的军民,都在惶惶不安,只有程大人和襄阳府尹牛大人——就是牛相爷的公子,也是我们河南人,力劝今上出城一战,果然鞑子兵坚城之下屡攻不克,也将疲倦得很,一战便被杀得落花流水。若是早出城几日,鞑子兵还有余勇可贾,若再晚出城几日,城内的兵也困乏了。真真是恰到好处。”
“我怎么听说,这战后,太宗皇帝下了旨,切责今上和程牛两位大人,说守城实是有功,可惜操之过急, 不等大军到来便自行出城,虽然小挫了鞑子兵,却让其见机逃遁了。”
“这个,怕是只有史臣才知道究竟如何了。”
史官就知道真相么?
共和年代历史学家依据非常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太宗实录》、《世祖实录》编纂的《顺史稿》,在《程系列传》上就丢了个不大不小的脸,按照《程传》,襄阳守城时,程系简直是张孟谈、张巡、王坚、崔可夫的完美综合体。
阅读三千美娇娘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la)